【古鑒集】七絕•讀易安故事感而有記
一、南渡
繁華誰憶汴梁城
一夜兵塵動鼓鉦
從此詞壇空有恨
橫來江水共吞聲
二、夢回
忍提舊事說前朝
獨向西風酒力消
雨落空階聽寂曆
詩成後夜夢芭蕉
三、悟道
前生回首已成塵
洗去鉛華始到真
萬載飄零身是客
易安本是道中人
【古鑒集】古風•史鑒
展卷燈下 讀史案前
悠悠青史 可以為鑒
攬之自照 思齊先賢
良史有賜 厚莫大焉
中國古人對歷史的重視程度,在這個世界上可以說是絶無僅有的。五千年前的黃帝被尊為文明初祖,從黃帝開始就有史官之設,一為倉頡,一為沮誦。三代以後史官之設更加系統,不只有最初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更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諸多名目,分工有差。近兩千年以來的歷史,有二十四部官修正史系統記錄。正史之外,亦有私人所修被稱為野史者。此外,歷朝歷代也有各種筆記雜錄流傳,採集坊間傳聞,以補正史之闕。
以上是古人修史之大概。僅從史官之設,史籍之豐,修史之悠久,就可看出古人對歷史之重視。
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史呢?對於修史者而言,他們要對發生過的事情做一個記錄和總結,記事載言,勸善懲惡。使後人以史為鏡,用為參照,有所為有所不為。正如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所說,使後世學史者「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那麼,對於學史者而言呢,那就是學以致用——古人學史真的是為了用,這個用不是用於裝門面,考文憑,而是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真正的大用。
現代則不然,到了現代,人們讀史多是為了「實」用。也許是受到應用科學的影響,這個「實用」之用變得非常具象,比如有人喜歡讀戰爭史,關注歷史上所發生的戰爭,總結戰術戰略;有人喜歡讀經濟史,關注不同時期經濟制度之變遷,政策之利弊;有人喜歡讀文學史,研究歷朝歷代文學之體例,審美,名篇等等。或者有人並不專注於某一類史,只是泛泛去讀,但他的著眼點常常落在制度,經濟,法律某一領域上。
當然,因為專業需要,或是個人愛好,專治某史當然是很好很必要的一件事,而這一篇中想分享給朋友們的是,在這些專業史之外,還有很多豐富的內容,值得我們去讀,歷史並不只是實用領域的操作手冊,它的「大用」對每個人來講都是開卷有益的。
這就說到讀史要讀什麼,不妨先看看古人治史時關注些什麼。現代人所關注的制度,經濟,器物等內容古人也在關注,從他們整理的類書條目中可以見到制度,經濟,文化等內容。但從比例上講,這些內容只占一小部分,而浩如煙海的史籍中記錄下來的更多的部分,用今天的話講,都是道德故事。從這個比例上,就可看出古人治史讀史更注重什麼,是的,正是那些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無甚深奧與玄機的道德故事。而這部分道德故事,正是我在讀史過程中的最大收穫。
說起道德故事,在世風日下的今世,難免為一些人以為迂腐。然而,這也正是我們需要重溫道德故事的原因所在。孟子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如果一個人掉到水裡,你可以伸出手去救他,如果一個天下都掉到了水裡,你如何去救天下,那就只有靠道德的回升。而歷史的鋪墊從某種角度上講,正是在給後世人留下道德規範,令後人有所參照,從而使整個社會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道德水平,並更加長遠的延續下去。這就是古人為什麼要如此虔敬的,嚴謹的,一代一代的記錄歷史,有人為之窮經皓首,有人為之背負罵名,有人為之付出生命。
我在讀歷史時,常常為那些道德故事感動和震撼。我常想,如果今天的人也能如古人一樣,講道義,有原則,這個世界會美好得太多太多。然而道德並不是一個很理論化的東西,它的展現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謂道不遠人。如果讓我說說道德,它的大象渾涵,我又如何能說得清呢,但是在歷史中記載的那些關乎道德的故事裡,我清晰的感受到它的存在與力量。
《後漢書》范滂傳中記載了東漢名士范滂的故事。漢靈帝黨錮之禍中,范滂罹難。他與母親決別時,范母對他說:「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李杜指的是罹難於黨錮之禍的名士李膺,杜密。八百多年後,范滂的故事被十歲的蘇軾讀到。蘇軾問母親:「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母親程氏回答道:「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范滂的捨生取義,范母的慷慨大義令人動容,蘇軾小小年紀讀到這樣的故事,就會想到要像范滂一樣,而宋軾之母也能慨然以范母為榜樣,同樣令人感佩。而當我讀到這段故事時,除了感動於古人之高義,另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古人讀書,能夠以道相高,以德相尚,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而這也才是讀史治學的意義之所在。
我喜歡讀歷史,只可惜讀得不多,但每每開卷,必有收益。所以我有時會整理一些歷史故事,是希望與更多朋友分享歷史之厚賜。而我在整理這些歷史事件或人物史料時,側重點則在道德故事,而非各種制度。制度是一個時過境遷的東西,一個制度換一個時間換一個地點可能就會對應不上,所以制度的參照是非常有限的。若夫放之四海而皆準,歷之千載而彌新,那就只有道德。
在讀史中,我雖不能像古人那樣時時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但也漸漸學會去做換位的思考,如果是我,我能不能做到像他們一樣?有時我驚喜的發現心中也能升起「吾顧不能為滂母邪?」的那一念,這讓我甚感安慰。當然,更多時候,我只能是仰之高義,卻望塵莫及,每每此時,心中甚感不安。
古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物質上的擁有不過是白雲蒼狗般的一場幻化,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這些轉瞬即逝的東西,而在於能夠在白駒過隙間真真切切的提升自己,回歸良善。這是我在歷史中領悟到的,亦是我希望在現實中去身體力行的,非敢比肩於古人,庶幾補闕於今生。
——《以史為鏡,補闕今生》
【古鑒集】長卿有賦天上來
當日白馬長安游
少年不慕公與侯
久住樊籠不得意
翩然南去梁園秋
梁園宮觀連無數
棲龍落猿壯心目
千乘萬騎上賓來
不勝繁華子虛賦
湖山雖好夢非真
抗策歸去白雲深
十載飄零書劍客
草長侵階獨閉門
錦官城內多大戶
回也清貧自安處
投筆常羡完璧功
撫劍茫然空四顧
蜀道崎嶇青天長
手拂綠綺聲琳瑯
看山想見君眉秀
對月曾彈鳳求凰
天邊飛來紫泥詔
一朝奉筆侍廊廟
錦繡成文皆典冊
飛檄可通西南道
郊祀樂陳十九章
古之大雅亦同調
漢宮露下柏梁台
座中誰似長卿才
落筆縱生凌雲意
經緯宮商氣象開
至今辭賦稱兩漢
鳳兮鳳兮歸去來
七律:張騫通西域
壯懷豈在封侯事
慷慨忠心報漢家
持節十年辭魏闕
投荒萬里赴流沙
天山雪照長安月
大漠人聽北地笳
絶域鑿空通大道
千年迤邐盡繁華
讀李斯故事
上蔡布衣術有長
天遣逐客佐秦強
治世難能不泥古
諫君萬代不封王
惜哉才高識非遠
老來自甘作虎倀
早知終落黃犬嘆
悔叫當初負始皇
憶文忠烈公天祥
美酒金樽舊相知
吳歌楚舞管參差
書生當年豪華甚
悠遊每嘆行樂遲
飛來兵禍山河劫
驚見馬革來裹尸
推案投筆一朝去
竟成忠臣報死時
零丁洋裡零丁嘆
血海孤心作磁石
宋世無復崖山後
萬古慷慨誦君詩
讀昭君故事
九重漢宮第一人
萬里胡天逸絶塵
不書紈扇題秋恨
無錢買賦怨長門
馬上琵琶聲斷續
山高道遠月滿輪
駛彈風響蛾眉蹙
未識別有天意深
黃沙多情吹人老
隴水傷心漸不聞
白草不沒青青塚
年年點化北地春
《北征集》二首
序:靖康之難後,二帝北狩,趙構南逃。老將宗澤留守東京,聯結諸路義兵,痛擊金人。河北人心大震,唯宗爺爺馬首是瞻。宗澤遂請趙構迴鑾,章二十餘上,皆石沉大海。宗澤心急如焚,疽發於背,兩月竟亡。彌留之際,諸將前來問疾,唯勉諸公殲敵。又嘆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連呼「過河」三聲而亡,未有一語言及家事。宗澤死後,戰勢急轉直下,南渡遂成定局,趙構為金人所追,逃亡海上。讀史至此,感而愤之,悲而壮之,泣而歌之,遂为之志。
憶南渡
車馬囂囂北來塵
衣冠南渡負忠魂
身後人與事俱去
中原何處不傷神